金年会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省部要聞
塞罕壩“林三代”:守護好心中那片綠
日期:2022-08-24 10:09:40 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作者:彭文君 鄭可欣
【字号: 打印本頁

“寬度夠了,坡土面再往後扒拉扒拉。”日前,時值正午,塞罕壩機械林場營林科科員袁中偉依然在尚海紀念林中忙碌着。他蹲在林間,用卷尺測量着工人剛挖好的樹坑尺寸,耐心地給出自己的意見。

  尚海紀念林是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地,也是“80後”造林人袁中偉守護和奮戰的地方。高天流雲下,一行行、一排排落葉松、雲杉、樟子松,像挺拔的衛士,驕傲挺立在大地之間,宛若一道“綠色長城”。

  “11年,太快了。”袁中偉撫摸着蒼翠的樹幹,由衷地感慨道。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剛畢業于新疆石河子大學的他,聽說了塞罕壩的故事,内心大為觸動,決定來這裡紮根,一展所學。

  剛來的那會兒,袁中偉感到極度不适應。抛開惡劣的氣候、條件的艱苦,最難捱的還是孤獨。每天一個人上山造林,吃住都在山上,手機也沒有信号。“來了,就應該将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守護這片林子。”袁中偉憋足一股勁,迅速克服了不适,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太累的時候,他就去看看之前種過的樹,看到小樹一年年長高,内心便被成就感充滿。“正是這種想法激勵着我,要在這一直堅持下去。”

  相比袁中偉這隻“外來的鳳凰”,“90後”劉鑫洋則是土生土長的塞罕壩人。從小聽爺爺、爸爸講塞罕壩的故事,每天上山和小樹苗“比身高”,劉鑫洋打心眼裡對這片林子有不一樣的情感。

  “也不是沒有别的選擇,但終究抵不過心中的那份牽挂。”從大學志願填報到畢業後考編選崗,劉鑫洋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到塞罕壩,成為塞罕壩機械林場千層闆分場的一名技術員,繼續守護這片綠色。

  “自己親身經曆後,才真正感受到這份工作的辛苦和偉大。”一直奮鬥在營林造林一線的劉鑫洋總是感慨,現在的生活條件、技術水平,比父輩們當年好了太多,“現在隻是稍微艱苦”。

  創業難,守業更難。上一輩傳遞的“接力棒”已經握在手中,擺在袁中偉、劉鑫洋這些新一代林場建設者面前的問題也随之而來:如何将這百萬畝林海管護好、經營好,讓它綠得更有質量,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塞罕壩機械林場主要以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三大針葉樹種為主,存在樹種單一的問題。”袁中偉介紹,今年林場強調營造混交林,通過撫育、間伐等手段,不斷地去掉次樹、選留好樹,再利用樹下空間栽上其他樹種,逐漸把林子培育成混交、異齡、複層林。通過科學營林,實現森林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随着森林面積的不斷擴大,塞罕壩的生态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這裡安家。“狍子、野雞都特别常見,還能見到野豬、灰鶴、天鵝。”劉鑫洋掰着手指頭笑數道。讓生态系統更豐富多樣,也是這一代塞罕壩人研究的重要課題。

  “老一輩的成果可不能在我們手上毀了。”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于士濤看來,“新一代”的意義不僅僅是年輕,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時代在變,林場的發展目标在變,但是塞罕壩人的初心不會變。我們要以老一代建設者的感人事迹為榜樣,努力實現生态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奮力續寫新的綠色奇迹。”

  說話間,于士濤站在高處,眺望着茫茫林海。那裡不僅有先輩走過的前路,也有一群和他一樣的年輕身影,正在塞罕壩“二次創業”的新征程上接續奮鬥,埋頭向前。


責任編輯: 賈爽
相關新聞
本網站所刊登(不包括轉載)所有信息版權歸金年会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主辦:金年会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矣六街道辦事處中豪逸境花園2棟1單元1701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XML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