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足迹(左上角為蜥腳類足迹;其餘為獸腳類足迹)賈彬攝/光明圖片
日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召開恐龍足迹化石群專題報道工作會,通報了河北地質人員在宣化發現的大型恐龍足迹化石群情況。2020年4月,宣化區南部發現大型恐龍足迹化石群,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立刻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核實并及時上報自然資源部,同時對這一帶古生物化石進行了加強保護和調查評價。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宣化恐龍足迹群共發現恐龍足迹出露面積9000多平方米,恐龍足迹4300餘個,恐龍行迹70餘條,出露面積、足迹數量為全國第一。初步确定這些足迹來自4種恐龍,其中一種是新發現的恐龍,命名為王氏亞洲龍。
“在9000多平方米的單個化石點範圍内發現4300多個恐龍足迹,既是國内發現的單點面積最大,也是數量最多的恐龍足迹。”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李建軍介紹,此前國内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恐龍足迹點位于四川省,面積約9000平方米,包含900多個恐龍化石足迹。與之相比,宣化恐龍足迹化石點的密度之大可見一斑。
據了解,這處恐龍足迹化石點位于宣化區的一處山坡上,地質調查人員對現場的地質年代測定結果顯示,這些恐龍足迹所在岩石層距今已有1.5億年。李建軍推測,發現足迹的現場在一億多年以前曾經擁有大片的森林和水源,所以有大量植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在這裡聚集,而這些完好的恐龍足迹對研究古生物群落的關聯性等科學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4個不同種屬的恐龍足迹,分别是蜥腳類的雷龍足迹,以及獸腳類的跷腳龍足迹未定種、西氏安琪龍足迹和王氏亞洲龍足迹。其中,王氏亞洲龍足迹屬于新發現的恐龍足迹種屬。”全程參與此次古生物項目調查的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總工程師孫肖介紹。此次發現的蜥腳類恐龍足迹多為植食性恐龍所留,最長的一處足迹長度超過70厘米,專家推斷其身長可達15米以上。而發現的最大的一個獸腳類恐龍足迹達37.5厘米,專家推斷其身長可達4至5米。
此次宣化地區恐龍足迹研究成果發布,是近年來河北恐龍遺迹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河北省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地區,不斷有新的恐龍化石、恐龍足迹被發現。“在億萬年以前,張家口、承德一帶曾經是恐龍頻繁活動的樂園。”孫肖說。
“宣化恐龍足迹群屬于距今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到白垩紀之交的時代,在時間和生物組合上與燕遼生物群及熱河生物群均有較大區别,可能為介于二者之間的生物群落。該足迹群填補了燕遼和熱河兩大中生代生物群落之間的‘空白區’,對研究兩大生物群落的關聯性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價值。”相關專家評價稱。
“此次發現宣化恐龍足迹群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恐龍足迹與大量矽化木共生。”孫肖說。矽化木,是數億年前因種種原因被深埋入地下的樹木經石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由于其所含的二氧化矽成分多,因此得名矽化木。矽化木是研究中生代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演化的重要依據。事實上,此次宣化恐龍足迹群的發現,也和矽化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2020年4月,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古生物化石團隊正是在宣化地區做矽化木相關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恐龍足迹的。
2005年以來,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在有關部門的協調、支持下完成了30多項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評價和保護利用項目。2015年河北省完成了全省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冀北熱河生物群将獲全面保護。
“目前,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已經對宣化恐龍足迹群開展了3D影像采集和足迹鑄模等工作,并對現場足迹進行了覆土保護。”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礦産資源保護監督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将積極争取政策支持,協調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科學規劃,做好恐龍足迹化石群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推動自然遺産繼承和生态文化産業發展。(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