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岩石、地下水……這些承載着百姓衣食住行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最簡單直接的地質環境概念。地質環境監測囊括地下水監測、地質災害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等一系列監測工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地質工作。
科技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河北省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起步于上世紀五十年代,近70年間,金年会始終堅持科技創新,逐步建立完善了地質環境監測系統,數字智能正将地質環境監測由從前的“難以預測”一步步推動到如今的“日益精準”。
為人民守好“第一道防線”
監測預警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維系着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
分布在地質災害隐患點的傳感器好比一雙雙“千裡眼”,通過物聯網接入監測預警系統的“他們”,實時“緊盯”隐患點動态,捕捉地災隐患點細微和定量變化,将滑坡發生前的含水率、地表地下位移,泥石流溝谷内泥水位、泥水沖擊破壞、影像及降雨量等信息實時傳送到監測預警平台,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測,經綜合研判自動形成預警信息發送至監測責任人。
目前,河北省已在一些治理難度大、受威脅人口多、緻災體不穩定的災害隐患點安裝了專業監測設施,共計12處70餘個各類傳感器,防災精準度大大提升。
2021年汛期,地質環境監測院成功預報了三起地質災害。從發出預報到緊急避讓,該院充分利用先進儀器設備和物聯網通信技術,精準分析研判地質災害風險,及時向管理部門提出預警,以信息化手段推進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現代化、智能化,織密地質災害防治“安全網”,時刻維護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
地下水有了“體檢報告”
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以及地下水污染都屬于緩變型災害,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破壞性是不可逆的。準确開發保護地下水,就必須依靠長期的地下水監測,及時掌握動态變化情況。
現在,依托網絡智能,技術人員可以随時查看地下水的水質、水位、溫度等數據,實現數據的遠程采集、遠程監測,監測的所有數據進入數據庫,生成各種報表和曲線,并通過河北省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數據信息服務與應用平台進行管理和分析,從而形成地下水流場、水位變化、質量評價等系列圖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水土污染分析測試及其它綜合研究。
地下水水質監測。吳志榮攝
“采集器+傳感器+管理平台”的全流程技術體系,實現了地下水全要素自動檢測、自動傳輸,這張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網與水土污染防治工作相輔相成,為河北地下水管理提供及時準确的數據支撐,轉化為強勁動能全力推動河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三維”礦山繪就生态文明底色
2021年,以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為基礎,覆蓋全省的礦山地質環境動态監測體系“河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智能化監管平台”初步建立,為省自然資源廳監管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修複提供了及時、有力的信息支撐。
礦山地質環境動态監測平台。吳志榮攝
該平台通過對礦山“二合一”方案中數據、野外實地核查及訪問調查數據的實時錄入、上傳,對各類數據的智能化綜合分析,實現了礦山生态修複各類統計數據的圖、表自由組合輸出。同時,通過對無人機航測獲取的各種數據進行綜合分析,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三維GIS技術、互聯網+等技術建立礦山真三維場景,實現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變化情況、生态修複效果等各類信息更加直觀的三維可視化展示。再加上手機App客戶端加持,實現了野外巡查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
礦山修複前後對比。吳志榮攝
這張礦山環境的動态監測網,為省、市、縣各級自然資源國土空間生态修複管理部門有效監管礦山“二合一”方案的落實情況、及時了解礦山生态修複效果提供數據支持和技術支撐,繪就了河北生态文明底色。
“水陸空”三位一體防沉降
地面沉降是由于自然因素或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下松散岩層固結壓縮,并導緻一定區域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質現象。
地質環境監測院通過掌握的河北全域地面沉降分布及變化特征,深化了地面沉降成因機理研究,在全省布設了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絡。
據悉,所有監測數據将傳輸至“河北省地面沉降數據信息系統”進行管理與綜合分析,為管理部門提供地面沉降調查監測基礎數據,提出相應地學建議,為美麗河北建設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撐。
目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先導力量。依托物聯網、衛星通訊、雲計算等數字智能技術,持續提升地質環境監測水平,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更加精準高效、更具預見性、更加整體全面的技術支撐,讓河北人民住得安全、吃得安心、喝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