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地質災害及地質遺迹
讓地質遺迹“活起來”——聚焦我國地質公園建設
日期:2019-11-16 15:12:41 來源:中國礦業報 作者:
【字号: 打印本頁

0月23日,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地質公園與地學旅遊發展專題講座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辦,這是中國國際礦業大會首次把“地質遺迹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作為分論壇主題納入會議内容。與會人員分享了我國地質公園與地學旅遊發展的經驗與成果。


  地質公園建設開新篇


  “地質公園的概念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的目的是保護地質遺迹及環境,促進科普教育,合理開發地質遺迹資源,促進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利用地學的理論和方法,吸收其他學科的精華,為旅遊資源調查、評價、規劃、開發、管理及保護工作服務,進而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黨委委員、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主任王小烈這樣介紹了地質公園的起源。


  我國地質遺迹比較豐富,種類比較齊全,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數國家之一。我國最先提出由政府部門組織建立國家地質公園,在世界上也是早期建立地質公園的國家之一。1999年,國土資源部在山東威海召開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座談會,提出開始實施國家地質公園計劃,為此成立了兩個機構,一個是全國地質遺迹和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另一個是評審委員會,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标準。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如火如荼。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陳小甯介紹,2001年有11個國家地質公園獲批,2002年是33個,2004年是41個……截至目前,我國共批準了185個國家地質公園。從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的分布來看,基本遍布了全國31個省市,其中西部地區地質公園發展得比較好。


  據悉,為了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世界級國家地質公園的倡議,我國從2013年開始申報世界級地質公園,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0個世界地質公園,分布在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我國有33個世界地質公園,大約占了四分之一。我國的地質公園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模式,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贊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工作發揮了開拓性的推動作用。


  陳小甯副司長表示:“多年來,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作為地質遺迹保護的職能部門,不斷探索地質遺迹保護的方式,從單一的建立保護區,到開發和保護并用的地質公園,建立國家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迹最好的有效手段。”


  “我國的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已走到了世界前列,而且有自己的特色,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力,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小烈這樣評價了中國地質公園在世界的影響。


  各地積極探索新模式


  據了解,廣東青岚地質公園起步晚,規模小,總面積17.16平方千米,以流水侵蝕地貌為主,公園内的地質遺迹内容豐富多樣,擁有溫泉、瀑布、碧潭等景觀,其中綠島晴岚為國家4A級景區。


  對于該地質公園的建設,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縣長林文鋒表示,青岚地質公園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在實踐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創新保護開發經營模式。地質公園的保護和開發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12年公園所在的饒平縣公共财政預算收入隻有4億元,解決不了地質公園保護和開發利用所需要的投入。面對這個難題,在充分調研和考察的基礎上,他們主動動員當地的旅遊龍頭企業參與地質公園的開發建設,采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合作模式,所有權為地質公園地方政府擁有,經營權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由企業自主投資,對地質公園進行開發利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并負責投資建設地熱博物館和其他的科普設施。


  二是強化政府主導,健全工作機制。青岚地質公園在推進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開發放在第二位,完善規劃管理機制。


  三是高标準高質量推進保護開發工作。在建設過程中,該縣确立了打造精品地質公園的理念,在政府的主導下,依靠企業的資金,僅用三年的時間就把青岚地質公園建設成為地質觀光、科普科考、休閑度假,生态旅遊于一體的大型精品景區。


  青岚地質公園創新保護開發經營模式,采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合作模式,強化政府主導,發揮企業作用,獲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生态效益及經濟效益。


  獲得顯著成效的還有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在談到地質公園的未來時,該地質公園管理局局長娜仁圖雅充滿了信心,她表示:“阿拉善地質公園如今已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将繼續專注于沙漠地質遺迹資源保護和生态環境建設,推進沙漠地學科普教育和科普研究,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嚴格按照世界地質公園建設與管理标準,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符合阿拉善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沙漠地學旅遊管理新模式,讓沙漠地學旅遊從阿拉善走向世界。”


  另一個世界地質公園——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則運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向世界展示公園景觀及各方面工作,而且工作非常有特色,也為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建設、運行和管理作出了表率。


  首都圈地質公園之一——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目前正在編制3年行政綱要,地質公園主任尤寶軍表示,該園的建設原則是“科研立園,持續發展,交流共赢”。同時,他還介紹了首都圈地質公園的整體情況,北京市目前共有8個地質公園,其中2個是世界地質公園,分别是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和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周邊山區,為生态涵養發展區,也是北京的綠色屏障。


  地學旅遊借力蓬發


  地質遺迹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在全國乃至世界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地學旅遊也在地質公園建設中得到發展與推廣。


  我國一些學者最早提出地學旅遊,地學旅遊在我國已有近30年的發展時間,現在已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科學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田明中教授認為,地學旅遊主要是研究旅遊業中所涉及的地理學與基礎科學的問題,重點是推動旅遊業開始走向科學旅遊。在他看來,地學旅遊經曆了4個發展階段:


  一是孕育階段。1979年,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引動了我國旅遊業的起步。當時,地學界便積極運用地球科學知識為旅遊業服務,但還處在摸索階段。1985年之後,我國先後召開了全國旅遊地學研讨會,成立了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會籌委會。


  二是初創階段。一系列的學術年會召開,建立了省級地學旅遊組織,制定編寫旅遊地學概論等,對培養我國旅遊業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成長階段。1992年,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會成立;199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向與會的120多個國家的6000多名地學家介紹了地學旅遊。在此階段,我國培養出首批地學旅遊碩士、博士,并積累了地學旅遊的理論知識及人才,為建立我國地質公園體系奠定了基礎,并促成了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的誕生。


  四是開拓階段。我國開始申報和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世界級地質公園開始在中國誕生和發展。2005年,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會正式更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全面為旅遊業提供服務,更加注重為地質公園的健康發展服務。這個階段是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發展的裡程碑。


  對于地質公園中的地學旅遊線路設計,田明中教授認為“要能反映這個公園地質遺迹特色和價值的地學旅遊,保證安全性、可達性、科學性、特色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發展成就與未來方向


  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制度方面,陳小甯副司長介紹,首先是申報和審批制度,國家地質公園實行資格申報與授予、批準命名分開審核的制度。國家地質公園的申報條件一是地質遺迹的科學意義;二是地質遺迹的科普和美學價值,還要展開相應的宣傳;三是地質遺迹要有一定的規模。程序主要經曆3個階段,一是資格評審;二是規劃建設;三是批準命名。申報單位由公園所在地的縣、市、省人民政府,兩年申報一次,獲得資格後編制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并有3年的建設期。


  據了解,我國地質公園建設如今已走過了10年的發展道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一些優勢。2013年,我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為非洲國家舉辦了國家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迹保護的培訓班。


  陳小甯副司長認為,我國地質公園建設主要取得了四方面成就:一是有效保護了地質遺迹資源;二是推動了地學科普和科研工作;三是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四是促進了國内外合作交流。


  具體而言,地質公園建設有效促進了地質遺迹的保護,節約集約利用自然資源,為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普及提供重要的場所,以提高公衆生态環境保護的意識,賦予旅遊新内涵,創建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的新模式,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在地質遺迹保護方面,地質遺迹調查評價建立了地質遺迹數據庫,在保護區内設立監測點,劃定保護區級别,加強對遊客和周邊居民的宣傳教育,減少人為破壞,對地質遺迹景觀進行修理、修複,減少自然風化,制定一些地方法規和地質遺迹保護的規範。


  據了解,目前全國有300多個地質公園開展了地質科普活動,地質公園現已成為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研究的科研基地,建立科研教育基地200多個,招募志願者8000多人,業内人士發表論文并開展交流活動,推動了地學科普科研工作。各地質公園都有自己的中英文網站,加強了國際交流,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公園之間建立了姊妹公園,現有48對姊妹公園。


  每個地質公園有義務保護遺迹,共同分享經驗成果,促進科學研究,提高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迹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通過分享經驗,建立最好的區域科持續發展模式,給當地帶來益處,實現共同發展,多方共赢。

責任編輯: 鄭威
相關新聞
本網站所刊登(不包括轉載)所有信息版權歸金年会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主辦:金年会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矣六街道辦事處中豪逸境花園2棟1單元1701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XML 地圖